代身
基本解釋
猶化身。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三節:“這一‘不易’下去,于是乎鬼神及鬼神的代身便永久支配著世界,而宇宙便成于五百七十六片長短的磚塊。”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說你是萬民的父母,你是上帝的代身,該你作福作威,壽夭人的生命。”
成語(Idiom):代身(dài shēn)
發音(Pronunciation):dài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代替另一個人承擔某種責任或代表他人行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代身”源自于《左傳·宣公十五年》:“人有代身者。”意思是一個人可以代替另一個人承擔某種責任或代表他人行事。這個成語強調了在特定情況下,一個人可以替代另一個人的身份,承擔相應的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替代他人的身份,代表他人履行一定的職責或義務。例如,在公司中,當某個員工不能履行職責時,可以找一個代身者來代替他完成工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它是根據古代人們的社會實踐總結出來的。在古代,有時候一個人因為種種原因無法完成某項任務或者不能代表他人行事,就會找一個代身者來替代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病無法上班,找了個代身者來替代他完成工作。
2. 在比賽中,隊長因傷無法出場,他找了個隊友作為代身者參加比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成語“代身”:
將“代”字和“身”字分開記憶,可以聯想到“代替”和“身份”。代替他人的身份,承擔責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代身”相關的成語,如“代人受過”、“代人說項”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因為小明生病了,我作為他的代身者,幫他向老師請假。
2. 初中生:班長因為家里有事不能參加活動,我作為他的代身者,代表他發言。
3. 高中生:因為隊長受傷了,我作為他的代身者,代替他參加了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