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佾
基本解釋
(1). 周 諸侯所用樂舞之格局:六列,每列六人,共三十六人;或云,每列八人,六列共四十八人。《左傳·隱公五年》:“公問羽數於 眾仲 ,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公從之,於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 杜預 注:“六六三十六人。” 孔穎達 疏:“ 何休 説如此, 服虔 以用六為六八四十八人。”《公羊傳·隱公五年》、《穀梁傳·隱公五年》皆謂“天子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說與《左傳》不同。后世遂以為公爵重臣的樂舞格局。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是用錫君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北史·宇文護傳》:“五年,詔賜 護 軒懸之樂,六佾之舞。”
(2). 夏 代天子之樂舞格局。《淮南子·齊俗訓》:“ 夏后氏 其社用松、祀戶,葬墻置翣,其樂夏籥九成、六佾六列、《六英》。”
成語(Idiom):六佾(liù yì)
發音(Pronunciation):liù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古代禮儀中的六種舞蹈動作,也比喻事物的排列整齊、有秩序。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六佾是指古代禮儀中的六種舞蹈動作,包括進退、左右、轉身等動作,用于表示莊重、恭敬的禮儀儀式。在成語中,六佾比喻事物的排列整齊、有秩序,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六佾常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有序排列,特別是在組織、管理等方面。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家公司的組織結構井然有序、人員分工合理;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的協作默契、工作高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六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儀式。古代的六佾舞是一種莊重、恭敬的舞蹈形式,用于表示對神靈或貴族的敬意。后來,六佾逐漸引申為有秩序、有規律的排列。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六佾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家公司的組織結構像六佾舞一樣井然有序。
2. 他的行為舉止總是六佾有序,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六佾”與有序、整齊的形象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想。可以想象一個六佾舞的場景,舞蹈者們整齊排列、動作協調,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古代禮儀中的六佾舞蹈,以及其他與秩序、整齊相關的成語,如井井有條、井然有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看六佾舞,舞蹈者們動作整齊、有序。
2. 初中生: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求我們寫的內容六佾有序,不能亂七八糟。
3. 高中生:學校的圖書館書架上的書籍排列得六佾有序,方便查找。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