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釭
基本解釋
亦作“ 車缸 ”。車轂內外口用以穿軸的鐵圈。《方言》第九:“車釭, 齊 、 燕 、 海 、 岱 之間謂之鍋,或謂之錕,自 關 而西謂之釭,盛膏者乃謂之鍋。” 錢繹 箋疏:“釭之言空也,轂口之內,以金嵌之曰釭。” 晉 陶潛 《搜神后記》卷四:“ 鄭茂 病亡,殯殮訖,未得葬,忽然婦及家人夢 茂 云:‘己未應死,偶悶絶爾,可開棺出我,燒車釭以熨頭頂。’如言乃活。”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二:“時赦令既行,諸方莫不向化,惟 李希烈 覆軍不改,以藍染滑石為玉璽,以折車缸為瑞,誑惑其眾。”《新唐書·逆臣傳中·李希烈》:“ 希烈 已據 汴 ,僭即皇帝位,國號 楚 ……染石作璽。又於 上蔡 、 襄城 獲折車釭,奉以為瑞。”
成語(Idiom):車釭
發音(Pronunciation):chē g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的行為或言語嚴肅莊重,不輕率妄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車釭是由“車”和“釭”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車指的是古代的馬車,釭指的是在車前方懸掛的銅鐮,用來懸掛馬車的燈。車釭的含義是比喻人的行為或言語莊重嚴肅,不輕率妄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車釭常用來形容人的舉止莊重,不輕易發怒或做出沖動的行為。可以用于形容領導者的行為舉止,也可以用于形容個人的處世態度。在正式場合或重要場合中,人們常常希望保持莊重的形象,不輕易做出沖動的行為,這時可以使用車釭這個成語來形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車釭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故事。相傳古代有一位名叫司馬徽的智者,他在魏國擔任了重要的官職。有一次,司馬徽參加了魏國的重要會議,會上有人提出了一些決策性的問題,但是大家都不敢發表意見。司馬徽看到大家都在猶豫不決,于是他站起來說:“眾人之中,唯有車釭可發言。”他用車釭這個成語來形容自己的莊重和嚴肅,表示只有他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從此以后,車釭成為了形容人莊重嚴肅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結構為“車釭”,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眾場合總是表現得非常車釭,從不輕易發表意見。
2. 這位領導者一直以來都以車釭的形象示人,不輕易做出沖動的決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車和釭的形象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馬車懸掛著銅鐮的場景,車前方的銅鐮代表莊重的形象,不輕易妄動。這樣的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莊重、嚴肅相關的成語,例如“莊重”、“嚴肅”、“謹慎”等,以豐富詞匯量和語言運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在學校里舉止莊重,像一個車釭一樣。
2. 初中生:我爸爸在工作中總是保持車釭的形象,從不輕率妄動。
3. 高中生:領導者應該以車釭的形象示人,不輕易做出沖動的決策。
4. 大學生:在正式場合中,我們應該保持車釭的形象,不隨意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