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賊爲子
基本解釋
比喻錯認妄想為真實。《楞嚴經》卷一:“佛告 阿難 :此是前塵虛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于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 宋 朱熹 《答陳同甫書》:“今不講此而遽欲大其目,平其心,以斷千古之是非,宜其指鐵為金,認賊為子,而不自知其非也。”亦作“ 認賊作子 ”。 明 徐復祚 《一文錢》第三出:“有一等顛倒喪志,投東覔西,失卻眼前至寶,這便是認賊作子。” 章炳麟 《論承用維新二字之荒謬》:“不正其名而言其實,紾戾不通,至于如是,徒使人害于名則已耳!乃至指鹿為馬,認賊作子。”
成語(Idiom):認賊為子 (rèn zéi wéi zǐ)
發音(Pronunciation):rèn zéi wéi z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把盜賊當作自己的兒子來待遇,比喻對壞人或敵人極為寬容,甚至幫助他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認賊為子是一個由“認”、“賊”、“為”、“子”四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認”表示承認或接受,“賊”指盜賊或壞人,“為”表示把...當作,“子”表示兒子。整個成語的意思是將壞人當作自己的親生兒子來對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對壞人或敵人極為寬容,甚至幫助他們的行為。可以用來批評對待壞人過于仁慈,或者形容對敵人過于寬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據說,楚國有一個叫范蠡的人,他曾經是一個賊寇,后來投靠了楚國。楚國國王認為范蠡是個人才,對他非常寬容,甚至任命他為大臣。范蠡感激國王的寬容,后來改過自新,成為了一位忠誠的大臣。這個故事成為了“認賊為子”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四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別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那個壞人太寬容了,簡直是認賊為子。
2. 有些人認賊為子,結果卻被壞人利用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的形象化記憶為一個人抱著一個賊當作自己的兒子,表示對壞人過于寬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了解其他相關成語,如“養虎為患”、“善賊難防”等,來擴展對于對待壞人或敵人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搗蛋鬼,但是老師卻一直認賊為子,對他非常寬容。
2. 初中生:有些人在網絡上冒充好人,但實際上是壞人,我們不能認賊為子。
3. 高中生:政府對某些犯罪分子過于寬容,簡直是認賊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