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
成語(Idiom):鼻衄(bí nìu)
發音(Pronunciation):bí nì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鼻子流血,比喻損失慘重或失敗慘敗。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鼻衄”是由“鼻子流血”和“流血過多”引申而來的。在成語中,鼻衄的意思是指遭受損失慘重或失敗慘敗,形容情況十分糟糕或失敗得很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戰爭、競爭、考試、比賽等情況中失敗得很慘或損失慘重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經濟、事業、計劃等方面的失敗。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時期的一個故事。當時,齊國和燕國發生了一場大戰,燕國的將領燕昭王率領大軍進攻齊國。齊國的將領孫臏想出了一個計策,他在戰場上制造了一個假象,讓燕昭王以為自己受到了重創。燕昭王一怒之下,下令撤軍。這場戰爭中,齊國雖然沒有實際戰勝燕國,但通過這個計策成功地避免了戰敗,因此被形容為“鼻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鼻衄”,沒有其他修飾成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次考試他鼻衄得很,一點分數都沒有拿到。
2. 這個公司的業績鼻衄,每個季度都虧損。
3. 那個運動員在比賽中鼻衄了,最后被淘汰出局。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鼻子流血”與“損失慘重”或“失敗慘敗”這兩個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的鼻子流血,代表他遭受了損失或失敗得很慘。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血本無歸”、“失敗乃成功之母”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在游泳比賽中鼻衄了,沒能拿到獎牌。
2. 初中生(13-15歲):他的作文被老師批得鼻衄,一點分數都沒有得到。
3. 高中生(16-18歲):這個項目的投資失敗了,公司的利潤鼻衄了。
4. 大學生(19-22歲):他的創業計劃鼻衄了,投資人都不愿意支持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