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食
基本解釋
人民的食糧。《論語·堯曰》:“所重民食、喪、祭。”《漢書·文帝紀》:“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 晉 束晳 《補亡詩·華黍》:“稸我王委,充我民食。”
成語(Idiom):民食
發音(Pronunciation):mín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百姓的飲食,也表示人民的生活狀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民食是由“民”和“食”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民”指的是百姓、人民,“食”指的是飲食、食物。民食一詞形象地描述了人民的飲食狀況,也可以用來形容人民的生活水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民食這個成語常常用于描述社會的狀況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可以用來評價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的福利水平是否良好。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民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五年》一文中:“民食喪,猶賂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的飲食被剝奪了,就像賂送一樣。后來,這個成語逐漸演變為形容人民的生活狀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部分為“民食”,其中“民”指人民,“食”指飲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國家的民食豐富多樣,人民生活水平高。
2. 他關心百姓的民食問題,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成“民食”,即人民的飲食。可以通過想象人們圍坐在一起享用美食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農業和食物文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珍惜民食,不浪費食物。
2. 初中生:政府應該關注民食問題,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
3. 高中生:民食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和人民的福利水平。
4. 大學生:研究民食問題可以幫助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和提高社會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