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寘
基本解釋
(1).不要放置。《左傳·隱公十一年》:“﹝ 鄭伯 ﹞乃使 公孫獲 處 許 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寘於 許 。’”
(2).謂無以置身,惶悚不安。 南朝 梁 蕭統 《謝敕賚看講啟》:“臣不涯庸淺,輕敢奉宣……慚悚交并,寢興無寘。”
(3).猶言不予處理。 唐 孫逖 《對甲讀<周書陰符>或告違法判》:“下帷之時,不學明訓;張燈之際,乃習《陰符》,徒成 仲舒 之滛,不如 元凱 之癖。或稱違法,誠則伊咎,欲將議獄,其或有詞……茍如斯失,無寘於辟。”
成語(Idiom):無寘
發音(Pronunciation):wú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沒有棲身之地,無處安身。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寘是指沒有固定的居所或沒有安身之地。它形容人沒有歸宿或流離失所,無法找到一個安穩的地方居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寘常用于形容流亡、無家可歸的人,或者用來表示無法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或角色的困惑和無奈。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寘一詞源于佛教,是指在佛教中追求解脫的修行者沒有固定的住所,而是四處流浪。這個詞后來擴展到描述一般人沒有固定居所的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寘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家鄉被戰爭摧毀了,他成了一個無寘的災民。
2. 這個流浪藝人在各個城市之間漂泊,過著無寘的生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人在沒有房屋的情況下四處流浪,無法找到一個安身之地,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無寘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有關佛教修行者無寘的傳統和背景,可以深入了解佛教文化和思想。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家被火災燒毀了,他成了一個無寘的孩子。
2. 小學生:這只流浪狗沒有主人,它是一個無寘的小動物。
3. 初中生:我父母離婚后,我變成了一個無寘的孩子,不知道該住在哪里。
4. 高中生:大學畢業后,我覺得自己有點無寘,不知道應該在哪個城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