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落井投石
發音(Pronunciation):luò jǐng tóu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危急時刻,不顧自己的安危,去故意陷害別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落井投石源于《左傳·昭公十三年》。故事中,昭公被圍困在井中,敵人投下石塊想要殺死他。昭公的隨從衛瓘為了救昭公,冒險跳入井中,把石塊扔出來。后來,這個故事被用來比喻在緊急情況下,不顧自身利益,去陷害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某人在危急時刻,不擇手段地去陷害別人的行為。也可用于形容某人在困境中,不顧自身利益,冒險幫助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十三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落井投石是一個四字成語,由“落井”和“投石”兩個動作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得到這個職位,不惜落井投石,害了很多人。
2. 在困境中,他毫不猶豫地落井投石,幫助了他的朋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將“落井投石”與故事情節聯系起來。想象自己被困在井中,敵人投下石塊,然后隨從勇敢地跳下井去扔出石塊,救了自己。這樣的情節容易讓人記憶深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與“落井投石”類似含義的成語,如“以毒攻毒”、“自食其果”等。這些成語都有著類似的意思,描述了在危急時刻,采取不正當手段去對付敵人或陷害他人的行為。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為了考試能夠得到好成績,不擇手段地落井投石,偷看了別人的答案。
2. 初中生:為了爭奪班長職位,他落井投石,故意傳播謠言,詆毀其他候選人的名譽。
3. 高中生:在競爭激烈的大學錄取考試中,有些人不惜落井投石,通過行賄或作弊來獲得錄取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