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婚
基本解釋
亦作“正昏”。指符合禮制的婚配。古人一般以男子二十歲至三十歲、女子十五歲至二十歲于春秋兩季嫁娶為正婚。 晉 孔晁 《答馬昭》:“ 晁 曰:‘有女懷春’,謂女無禮,過時故思;‘春日遲遲’,蠶桑始起,女心悲矣;‘嘒彼小星’,喻妾侍從夫人;‘蔽芾其樗’,喻行遇惡人;‘熠燿其羽’,喻嫁娶盛飾。皆非仲春嫁娶之候。 玄 據期盡之教,以為正婚,則奔者不禁,過於是月窮矣。”《詩·召南·摽有梅序》“《摽有梅》,男女及時也” 唐 孔穎達 疏:“ 毛 以卒章云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為蕃育法,二章為男年二十八九、女年十八九,首章謂男年二十六七、女年十六七,以梅落喻年衰,則未落宜據男年二十五、女年十五矣。則 毛 以上二章陳年盛正昬之時,卒章蕃育法,雖在期盡,亦是及時。”《詩·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毛 傳“春,不暇待秋也” 唐 孔穎達 疏:“《傳》以秋冬為正昬。此云春者,此女年二十期已盡,不暇待秋也。”《周禮·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 唐 賈公彥 疏:“舉正昬以刺時。”
成語(Idiom):正婚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h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合法婚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婚是指合法的婚姻,即按照法律規定和社會習俗合法結合的婚姻關系。這個成語強調了婚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婚常用于描述合法的婚姻關系,可以用于討論婚姻法律、家庭關系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婚一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劉義慶所編的《世說新語》中。故事中,劉宋時期有個叫王羲之的著名書法家,他的兒子王獻之因為在婚姻上違反了禮法,被認為是不正當的婚姻。于是,人們就用“正婚”來形容合法的婚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婚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正”表示合法、正當,而“婚”表示婚姻。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經過了一年的戀愛,最終步入了正婚。
2. 在中國,正婚是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婚姻形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正婚”與合法的婚姻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兩個人在結婚儀式上莊嚴宣誓,表示他們是合法的、正當的婚姻關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婚姻法律和家庭關系的相關知識,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正婚的含義和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爸爸媽媽是正婚,他們一起過了很多年了。
2. 初中生:正婚是社會上普遍認可的婚姻形式,對于一個家庭來說很重要。
3. 高中生: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正婚權利,不論他們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