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視
基本解釋
(1).由高處往下看。《墨子·非儒》:“高拱下視。” 漢 揚雄 《甘泉賦》:“攀琁璣而下視兮,行游目乎 三危 。”《舊唐書·王方慶傳》:“山徑危險,石路曲狹,上瞻駭目,下視寒心。”
(2).輕視,看不起。 宋 范仲淹 《議守》:“ 匈奴 屢變,往往犯塞,殺戮吏民,不勝其酷。至于書問傲慢,下視中國。”《三國志平話》卷下:“ 曹相 下視 張松 。” 明 李贄 《定林庵記》:“子欲學,幸毋下視 周安 。”
成語(Idiom):下視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低頭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視是指低頭向下看的動作。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人們低頭看的姿勢,通常用來表示謙虛、謹慎或自卑的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視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在特定場合下保持低調、謙虛的態度。例如,在與長輩或上級交談時,我們可以使用下視來表示尊敬和謙遜。此外,下視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或挫折時保持謹慎和謙虛的心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下視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蕩》中。據傳,這首詩是周公旦為了告誡自己的子孫后代要謙虛謹慎而寫的。他用下視這個動作來比喻人們應該保持謙虛的態度,不要過于傲慢自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成功時,我們應該謙虛地下視自己的成就。
2. 他在接受領導表彰時,保持低調的下視姿態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下自己低頭向下看的姿勢,同時反思自己的態度是否謙遜。將這個形象與下視這個成語聯系起來,有助于記憶和理解其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謙虛、自卑等相關的成語,如卑躬屈膝、謙虛謹慎等。了解這些成語的用法和含義,可以幫助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學校里遇到了一個比我聰明的同學,我下視了一下,然后向他請教問題。
2. 初中生:在參加辯論比賽時,我下視了一下,以示對對手的尊重。
3. 高中生:在考試成績公布的時候,我保持低調的下視姿態,不想讓其他同學覺得我驕傲自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