宂役
基本解釋
亦作“冗役”。1.指繁雜的事務。 宋 朱松 《謝館職啟》:“脫冥煩之冗役,厠清切之英游。”
(2).繁雜的徭役。《宋史·食貨志上五》:“自是數下詔書,督州縣長吏與轉運使議蠲冗役,以寬民力。”
成語(Idiom):宂役
發音(Pronunciation):mǐ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為國家、社會或他人做出重要貢獻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宂役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宂”是一個古代的部首,表示人的形象,“役”表示為他人服務。宂役的基本含義是指為國家、社會或他人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宂役強調了人們應該以奉獻他人為己任,為社會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宂役一般用于形容為社會公益事業、國家建設等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可以用來表揚那些為社會發展做出努力的人,鼓勵他們繼續奉獻自己。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論語·衛靈公》中記載了孔子對宂役的贊美:“宂役不逾閑閑之門,而不愧于宗廟之事,而不愧于朝廷之官,而不愧于賓客之事,而不愧于父兄之事。”這句話贊揚了宂役的重要性和價值,鼓勵人們為他人和社會做出貢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宂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宂”是一個古代的部首,表示人的形象,“役”表示為他人服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位宂役,為社會公益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2. 這個項目得到了許多宂役的支持和參與。
3. 希望更多的人能夠成為宂役,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宂役這個成語與“為他人服務”、“為社會貢獻”等概念聯系起來,形成對它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宂役相關的成語,如“報效社稷”、“忠誠耿直”等,來加深對宂役及其相關概念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我們班級的宂役,總是幫助其他同學解決問題。
2. 初中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宂役,為社會做出貢獻。
3. 高中生:成為宂役是我對自己的追求,我希望能為國家做出一些貢獻。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要努力學習,將來成為有用之才,成為一名宂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