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莫
基本解釋
舞曲名。 宋 王灼 《碧雞漫志》:“至 唐 武后 時,舊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萱》、《子夜》、《團扇》、《懊憹》、《石城》、《莫愁》、《揚叛兒》,《烏夜啼》、《玉樹后庭花》等,止六十三曲。”參見“ 公莫舞 ”。
成語(Idiom):公莫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m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對公共事務或公共財產缺乏責任感和關注,不愿意承擔義務。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公莫”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公”和“莫”。其中,“公”表示公共的、公眾的,“莫”表示不、無。整個成語意為“公共的事務無人關注、無人承擔責任”。它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對于社會公共事務的冷漠和缺乏責任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社會上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現象,也可以用于形容個人對待公共事務或公共財產的態度不負責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來諷刺那些只關心自己私利,對社會公共事務漠不關心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莫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講述了項羽在攻下咸陽后,對公共事務不加管理,導致財物被百姓掠奪一空。這個故事成為了公莫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城市的環境越來越糟糕,真是公莫之地。
2. 他對待公共財產總是公莫不管,不值得信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莫”拆分為“公”和“莫”,并聯想到“公共的事務無人關注、無人承擔責任”的意思,從而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相關的成語,如“公而忘私”、“公正無私”等,可以幫助加深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應該珍惜學校公共設施,不要公莫不管。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有公民意識,不要公莫社會公共事務。
3. 高中生:政府應該加強對公共財產的管理,避免出現公莫現象。
4. 大學生:作為大學生,我們要有社會責任感,不要公莫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
5. 社會人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社會公共事務,不要因為個人利益而公莫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