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帝
基本解釋
(1).東方的帝王。 戰國 時 齊湣王 自稱。《呂氏春秋·孝行》:“ 齊 以東帝困於天下。” 高誘 注:“ 齊 湣 王僭 號於東,民不順之,故困於天下。”《史記·魏世家》:“﹝ 魏昭王 ﹞八年, 秦昭王 為西帝, 齊湣王 為東帝,月餘,皆復稱王歸帝。”
(2).東方的帝王。 漢景帝 時 吳王 劉濞 自稱。《漢書·吳王劉濞傳》:“宗正以親故,先入見,諭 吳王 拜受詔。 吳王 ……笑而應曰:‘我已為東帝,尚誰拜?’”
(3).東方的帝王。 唐 代 南詔 閤羅鳳 的稱號。《新唐書·南詔傳》:“ 閤羅鳳 斂戰胔,筑京觀,遂北臣 吐蕃 , 吐蕃 以為弟……給金印,號‘東帝’。”亦以代指偏安東方的政權。 宋 陳經國 《沁園春·丁酉年感事》詞:“悵晨星殘月,北州豪杰,西風斜日,東帝江山。”
(4).司春之神東方 青帝 的省稱。 宋 戴昺 《初冬梅花偷放頗感》詩:“妝點南枝無數雪,探支東帝幾分春。” 宋 羅燁 《醉翁談錄·煙花詩集》:“東帝初無厚薄情,惡花隨分也能春。”
成語(Idiom):東帝
發音(Pronunciation):dōng d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東方的帝王,比喻權力至高、統治無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東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稱號,指東方的帝王,意味著權力至高、統治無邊。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某人或某事的權勢極大,無人能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東帝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某人在某個領域或某個時期的權威地位,也可以用來形容某個組織或國家的統治力量。可以在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東帝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描述了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后,自稱“東帝”。秦始皇以東方為尊,將自己比作東方的帝王,象征著他的權力至高、統治無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由兩個字組成,分別是“東”和“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企業家被譽為商界的東帝,無人能及。
2. 這個國家的統治者自稱為東帝,掌握著無上的權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東帝”這個成語與中國古代帝王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個坐在東方寶座上的帝王,象征著權力至高、統治無邊。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帝王的歷史,了解不同帝王的統治方式和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是我們家的東帝,他說了算。
2. 中學生:老師是學校的東帝,我們要聽從她的指揮。
3. 大學生:這位教授在學術界被譽為東帝,他的研究成果頗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