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挑
基本解釋
古代西域國名。其地望與對音所說不一,尚無定論。《漢書·西域傳上·烏弋山離國》:“ 烏弋山離國 ,王去 長安 萬二千二百里。不屬都護。戶口勝兵,大國也。東北至都護治所六十日行,東與 罽賓 、北與 撲挑 、西與 犂靬 、 條支 接。” 王先謙 補注引 宋祁 曰:“景本挑作桃。”《集韻·入屋》:“ 撲 , 撲桃 ,西域地名。”
成語(Idiom):撲挑(pū tiāo)
發音(Pronunciation):[pū tiā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撲挑是一個形容詞性成語,表示做事情草率、不認真,缺乏細致和耐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撲挑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織布工人的行為。織布時,工人需要仔細地挑選紗線,以確保織出的布料質量好。如果工人草率地挑選紗線,就會導致織出的布料質量低下。因此,撲挑這個成語形容人在做事情時草率、不認真,沒有細致和耐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撲挑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別人做事情不認真、馬虎草率的情況。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不注重細節,缺乏耐心和細致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撲挑成語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織布工人的工作方式。織布工人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挑選紗線,以確保織出的布料質量好。如果他們草率地挑選紗線,就會導致織出的布料質量低下。這個行為的不認真和草率被形容為撲挑。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撲挑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形容詞性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情總是撲挑,從來不認真考慮后果。
2. 這位老師批改作業很撲挑,經常出現低級錯誤。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撲挑這個成語:
- 將兩個字分別記憶:撲(pū)和挑(tiāo)。
- 想象一個工人在做織布工作時,草率地挑選紗線,導致織出的布料質量低下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撲挑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工作態度和細致有關的成語,如“敷衍了事”、“馬虎不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 小學生:他的作業總是撲挑,經常有很多錯誤。
- 初中生:他在考試前只是撲挑地復習了一下,所以成績不太好。
- 高中生:老師批改作文很撲挑,沒有仔細閱讀,導致評分不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