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瀝
成語(Idiom):披瀝(pī lì)
發音(Pronunciation):pī l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詩詞的內容充實豐富,字句質樸自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瀝是由“披”和“瀝”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披指散開,瀝指滴落,引申為流露、展示。披瀝意指文章或詩詞內容豐富,字句質樸自然,情感流露,展示了作者的才華和情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披瀝常用于描述文章或詩詞的寫作風格和質量。它通常用來贊美優秀的作品,表示作者的才華和情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內容豐富且質樸自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楚國的大臣屈原在放逐期間寫下了《離騷》這首詩。當時,屈原身處異地,思念故鄉,對國家的憂慮和自己的遭遇感到非常沮喪。于是,他用披瀝的筆調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自己的憂憤之情。這個故事被后人形容為屈原的《離騷》披瀝于世,成為“披瀝”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披瀝真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這位年輕詩人的作品披瀝才情,被譽為當代文壇的瑰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披瀝”拆分為“披”和“瀝”兩個字來記憶。披可以聯想到散開、展示,瀝可以聯想到滴落、流露。將這兩個意象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記憶,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文學創作相關的成語,如“文思泉涌”、“才情出眾”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寫的作文披瀝了我的想法和感受。
2. 初中生(14歲):這篇詩披瀝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和敬畏之情。
3. 高中生(17歲):這篇小說披瀝了作者對社會問題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希望這個學習指南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披瀝”這個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