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方
基本解釋
施行仁道的方法與途徑。語本《論語·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邢昺 疏:“方猶道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身進達,而先立達他人,又能近取譬於己,皆恕己所欲而施之於人,己所不欲,弗施於人,可謂仁道也。” 漢 劉楨 《遂志賦》:“伊天皇之樹葉,必結根於仁方。”
成語(Idiom):仁方
發音(Pronunciation):rén fā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仁慈善良的方法或策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仁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仁”和“方”。仁是指仁慈、善良的品質,方表示方法、策略。仁方的基本含義是指以仁慈善良的方法或策略去解決問題,做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仁方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態度,表示以仁慈善良的方式去處理事情。它可以用來夸獎一個人的善良和寬容,也可以用來指責一個人的冷酷無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仁方來描述一個人的做事態度,或者用來提醒自己在處理問題時要以仁慈的心態去對待。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孟子曾經提到,荀卿問他如何治理國家,孟子回答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荀卿不理解孟子的意思,于是孟子用仁方來解釋,說:“仁者以仁慈之心去行事,方者以正確的方法去實現。”從此,仁方就成為了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以仁慈善良的方法去解決問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仁方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處理問題時總是采用仁方,從不傷害他人的利益。
2. 這個領導以仁方治理,得到了員工的廣泛認可和支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仁”字和“方”字進行聯想來記憶這個成語。例如,可以想象一個仁慈的人站在一個方形的盒子里,表示以仁慈的方式去處理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來擴展學習。例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仁至義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教導我們要用仁方對待同學之間的矛盾,不要互相傷害。
2. 初中生:我們班主任總是以仁方對待學生,因此我們都很喜歡她。
3. 高中生:在社會上,我們應該以仁方的態度去面對各種問題,不要心存惡意。
4. 大學生:作為社會公民,我們應該用仁方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5. 成年人:在工作中,我們要以仁方對待同事和下屬,建立和諧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