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閣
基本解釋
(1). 魏 晉 時的國家藏書樓,有內外三閣,屬秘書監。《北史·牛弘傳》:“ 魏文 代 漢 ,更集經典,皆藏在秘書內外三閣,遣秘書郎 鄭默 刪定舊文。”《文選·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入朝九載,歷官有六,身登三閣,官成兩宮。” 李善 注:“秘書郎掌中外三閣經書。”
(2).指 南朝 陳后主 所建 臨春 、 結綺 、 望仙 三閣。《南史·后妃傳下·陳后主張貴妃》:“ 至德 二年,乃於 光昭殿 前起 臨春 、 結綺 、 望仙 三閣,高數十丈。” 唐 劉禹錫 《三閣詞》之一:“貴人三閣上,日晏未梳頭。” 宋 蘇軾 《刁景純席上和謝生》詩之二:“綺羅勝事齊三閣,賓主談鋒敵兩都。” 明 高啟 《陳宮》詩:“春風三閣繡參差,狎客爭陳璧月詞。”
成語(Idiom):三閣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g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聚集在一起商議政務的場所。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閣,原指朝廷中的三個內閣,分別是東閣、西閣和中閣。后來,三閣逐漸演變成指官員聚集在一起商議政務的場所。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官員們在一起商討政務的情景。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般用于描述官員們會聚在一起商議政務的情景。也可以用于形容團隊、組織或機構內部的高層會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閣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他創設了東西兩府,即東閣和西閣,用于處理朝廷政務。后來,唐高宗李治在位時又設立了中閣,從而形成了三閣制度。官員們在三閣中商討政務,以推動國家的發展。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會議室里,各位領導都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小小的三閣。
2. 這家公司的高層經常在三閣開會,討論公司的發展戰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閣”這個成語與唐代的政治制度聯系起來,想象官員們在三個閣樓中商討政務的情景,從而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唐代的政治制度,以及官員們的職責和權力范圍,從而更好地理解這個成語的背景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級的同學們經常在三閣里開班會,討論學習和活動安排。
2. 初中生:學校的學生會在三閣開會,商議一些學校活動的策劃和組織工作。
3. 高中生:我們班的學習委員在三閣里組織同學們開展各種學習交流活動。
4. 大學生:學校的學生會主席團在三閣商討學生代表大會的議程和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