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聲
基本解釋
(1).純正的樂聲。《荀子·樂論》:“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極諫》:“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此謂淫風,不可不改。” 章炳麟 《辨詩》:“ 隋 世 龜茲 樂盛行閭閈, 文帝 尚云‘無復正聲,不祥之大’。”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
(2).謂符合音律的標準樂聲。《六韓·五音》:“宮、商、角、徵、羽,此其正聲也。” 三國 魏 嵇康 《琴賦》:“爾乃理正聲,奏妙曲,揚《白雪》,發《清角》。”《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二年》:“竊以律呂旋宮之法,既定以管,又制十二鐘準為十二正聲。以律計,自倍半。”
(3).正風。雅正的詩篇。 唐 白居易 《編集拙詩一十五卷贈元九李二十》詩:“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
成語(Idiom):正聲(zhèng shēng)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g shē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確的聲音或言論。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正聲一詞,源自《論語·述而》:“正其身而天下之民歸正聲焉。”意為使自己的言行行為合乎正義道德,通過正確的言論和行為來影響和引導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正聲一詞常用于形容或要求人們發表正確和合理的言論,倡導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可以用于教育、社會輿論、道德規范等場景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正聲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強調個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聲即是要求個人言行符合道德準則,以達到社會和諧穩定的目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正聲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正”和“聲”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堅持正聲,不為流言蜚語所動。
2. 在公眾場合,我們應該發表正聲,傳播正能量。
3. 作為教師,我們要用正聲來引導學生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高處,發出清晰、正直的聲音,代表他的言論是正確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儒家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了解更多關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以及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踐正聲的重要性。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講正聲,不要說臟話。
2. 初中生(13-15歲):作為學生,我們應該用正聲來傳遞正能量,影響身邊的人。
3. 高中生(16-18歲):在班級會上,我發表了一篇關于環保的正聲演講。
4.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里,我們應該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發表正聲,為社會做出貢獻。
5.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應該用正聲來批評不良行為,呼吁社會關注公共利益。
以上是關于成語“正聲”的全面學習指南,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