杮札
成語(Idiom):杮札(fèi zhá)
發音(Pronunciation):fèi zhá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用竹木等制成的扁平筆,比喻書信、文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杮,木頭上的皮;札,寫字的竹簡。杮札是古代一種用竹木等制成的扁平筆,用于寫字和書寫文書。因此,成語“杮札”形容寫信、文書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書信、文書的撰寫和交流過程。也可用于形容寫作、書法等方面的活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晉書·鄭玄傳》中有一則故事。晉代鄭玄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他在寫作時,常常使用杮札。因此,后人將他的寫作方式稱為“杮札”,并逐漸形成了成語的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每天早上都會坐在書桌前,拿起杮札認真寫信。
2. 老師讓學生們用杮札寫一篇作文,練習寫字和表達能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杮札形象化為一支特殊的筆,用于寫信和文書。可以通過想象自己用杮札寫信的場景,來加深對這個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古代文房四寶(筆、墨、紙、硯)的知識,以及古代書法和文學的發展歷史。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用杮札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好朋友。
2. 初中生:老師讓我們用杮札寫一篇關于假期見聞的作文。
3. 高中生: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杮札寫信來交流信息。
4. 大學生:我喜歡用杮札寫字,感覺更有書法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