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髁
成語(Idiom):膝髁
發音(Pronunciation):xī k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在臨危時,能夠抱頭鼠竄,急忙逃跑。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膝髁一詞源自《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濮人告于吳曰:‘臣聞君之有臣也,而不知其賢與否,將必以臣為賢。’吳王曰:‘何如?’對曰:‘君將以臣為賢,臣以君為賢。’吳王曰:‘何故?’對曰:‘人之齒骨,膝髁之間,皆同也。’”意思是人的骨頭和牙齒都是一樣的,沒有賢與不賢之分。后來,這句話演變成成語“膝髁”,用來形容人在危險面前,不分賢與不賢,都會臨陣脫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膝髁這個成語形容人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不管賢與不賢,都會選擇逃避。可以用于形容某人在關鍵時刻背離責任,不敢面對困難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的一段對話,講述了一個濮人告訴吳王的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人們認識到人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不管賢與不賢,都會在危險面前選擇逃避。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膝髁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困難時,他總是膝髁逃跑,從來不敢正面面對。
2. 這個領導在危機時刻展現了膝髁的一面,讓大家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膝髁”這個成語與逃跑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想象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雙膝發軟,像骨頭斷了一樣,然后轉身逃跑。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逃避、背離責任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推卸責任”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當我看到蜘蛛時,我立刻膝髁逃跑了。
2. 初中生:面對考試失敗,他選擇了膝髁逃避,沒有勇敢面對。
3. 高中生:她在團隊項目中總是膝髁,不敢承擔責任。
4. 大學生:他在面對挑戰時,展現了膝髁的一面,讓大家對他的能力產生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