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信
成語(Idiom):堂堂正正(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發音(Pronunciation):táng táng zhèng zh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行為端正、正直,毫無偏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非常端正,不偏離正道,秉持正義和道德原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非常正直、誠實,不會做出違背道德的事情。適用于各種場合,如贊美一個人的品德、行為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一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昭公問孔子:“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乎?”孔子回答:“有。”昭公又問:“君子之所為何如?”孔子回答:“君子之所為,無非正直而已。”這個故事中,孔子強調了一個君子應該具備的品質——正直。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個字,都是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從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
2. 他的行為舉止堂堂正正,深受大家的尊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堂堂正正”與正直、誠實等詞語聯系起來,通過多次重復記憶,加深對該成語的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正直、誠實等相關的成語,如“誠心誠意”、“正直無私”等,以豐富詞匯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從來不偷別人的東西。
2. 初中生:我們班主任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從不用權力壓制學生。
3. 高中生:他的行為舉止堂堂正正,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們應該堂堂正正地為社會做貢獻。
5. 成年人:他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商人,從不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