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瞽
成語(Idiom):頑瞽(wán gǔ)
發音(Pronunciation):wán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固執而愚昧,不愿聽從勸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頑瞽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頑意為固執、執拗,瞽意為盲目、愚昧。頑瞽形容一個人固執己見,不愿聽從他人的勸告或意見,同時也表示這個人的思想比較狹隘,缺乏開放性。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頑瞽常用來形容那些在某個問題上堅持己見,不聽取他人意見的人。可以用于各種場景,如工作、學習、家庭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頑瞽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外戚傳》中。故事說的是西漢末年,皇帝劉秀死后,他的后妃王政君和王莽之間發生了爭斗。王政君是劉秀的正妻,而王莽是劉秀的妹妹王氏所生的兒子。王莽想要繼承皇位,但王政君卻堅持認為自己的兒子更有資格繼承。王政君一直固執己見,不肯聽從王莽的勸告,最終導致了王莽篡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頑瞽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太頑瞽了,根本不聽別人的建議。
2. 不要太頑瞽,多聽聽其他人的意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頑瞽這個成語:
1. 將頑瞽拆分為頑和瞽,頑可以聯想為固執,瞽可以聯想為愚昧。
2. 可以想象一個人頑固地閉著眼睛,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個形象有助于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起源和用法,可以參考相關的成語詞典或閱讀相關的文章。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真頑瞽,不聽老師的話。
2. 初中生:有些同學在學習上很頑瞽,不聽父母和老師的勸告。
3. 高中生:他頑瞽地堅持自己的想法,不肯接受別人的建議。
4. 大學生:在團隊合作中,頑瞽的人往往會給整個團隊帶來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