柸筊
成語(Idiom):柸筊(péi jiǎo)
發音(Pronunciation):péi j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為、言語虛偽狡詐,不真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柸筊原指用竹片制成的假腳,比喻表面上裝模作樣,實際上不真實。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言語虛偽狡詐,不真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行為不真實、虛偽,多用于貶義語境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柸筊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鄧禹傳》中。據說鄧禹在朝廷中被人陷害,但他表現得非常鎮定自若,沒有露出任何痕跡。有人對他說:“你的腳怎么不動?”鄧禹回答說:“我的腳是柸筊腳。”意思是他的腳是用竹片制成的假腳,所以無法動彈。后來,柸筊的含義逐漸擴展為指人的行為虛偽狡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說一套做一套,真是柸筊不堪。
2. 這個人表面上很和善,實際上是個柸筊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柸筊的形狀和材質,竹片制成的假腳是不真實的,因此柸筊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行為虛偽狡詐。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人的行為相關的成語,如“口是心非”、“兩面三刀”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笑容看起來很友善,但我覺得他是個柸筊的人。
2. 初中生:她在班級里總是表現得很友好,但實際上是個柸筊的人。
3. 高中生:這個政客在選舉時總是說一套做一套,真是柸筊不堪。
4. 大學生:雖然他表面上對我很親近,但我知道他的真實意圖,他是個柸筊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