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舉
基本解釋
(1).由鄉里選拔人才。《管子·八觀》:“論賢不鄉舉,則士不及行。”《漢書·杜周傳》:“必鄉舉求窈窕,不問華色,所以助德理內也。” 顏師古 注:“鄉舉者,博問鄉里而舉之也。”
(2).鄉貢、鄉試中式。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蘇大璋》:“ 三山 蘇大璋 顒之 ,治《易》有聲。戊午鄉舉,夢為第十一人。” 元 施惠 《幽閨記·書幃自嘆》:“十年映雪囊螢,苦學干祿,幸首獲州庠鄉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 康祺 于 同治 六年鄉舉后,以貲為刑部員外郎,十年成進士。”
成語(Idiom):鄉舉
發音(Pronunciation):xiāng j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在鄉村選拔人才,挑選出有才能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鄉舉是中國古代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在古代,鄉村中舉行鄉試,挑選出有才能的人,然后送往縣城參加縣試,最終選拔出來的人才可以進入官府任職。鄉舉成語借用了這個制度,表示挑選出有才能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鄉舉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選拔人才的過程,也可以用來表示發現并選拔出有才能的人。適用于各種場合,如教育、招聘、選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鄉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鄉舉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通過鄉試和縣試選拔出有才能的人。這個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持續了很長時間,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鄉舉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鄉”是名詞,表示鄉村;“舉”是動詞,表示挑選、選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鄉舉中脫穎而出,被選為縣級干部。
2. 這個公司通過鄉舉制度,選拔出了一批優秀的員工。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鄉舉這個成語:
1. 將“鄉”字與鄉村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鄉村中有很多人才。
2. 將“舉”字與挑選的動作聯系起來,想象在鄉村中舉行選拔的情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鄉舉制度,了解其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以及對中國古代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有一次舉行了鄉舉活動,選出了最優秀的學生代表。
2. 初中生:老師通過鄉舉評選出了一批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
3. 高中生:參加鄉舉是我實現人生目標的第一步。
4. 大學生:鄉舉是選拔人才的一種重要方式,可以發現并培養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