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斫
基本解釋
即櫌。一種敲打土塊、平田的農具。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水稻》:“塊既散液,持木斫平之。”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一:“今田家所制無齒杷,首如木椎,柄長四尺,可以平田疇擊塊壤,又謂木斫,即此櫌也。”參見“ 櫌 ”。
成語(Idiom):木斫
發音(Pronunciation):mù zhuó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待事物毫不客觀,過于主觀,片面地看待問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斫是由“木”和“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木”表示剛硬、固執的意思,“斫”表示砍伐、割斷的意思。木斫形容人對待事物過于主觀,只看到自己的一方面,不顧及其他因素,缺乏客觀分析和全面考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木斫這個成語常用于批評和警示他人不能過于主觀地看待問題,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全面地分析問題。可以用于教育場景、工作環境以及日常生活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木斫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戰國策·魏策二》中的一個故事。據說,戰國時期,魏國的一個人因為對一個人過于主觀,只看到他的缺點而不看到他的優點,結果導致了一場嚴重的爭斗。這個故事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問題的一面,應該全面地看待事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這個問題非常木斫,只看到了其中的一方面,沒有考慮其他因素。
2. 在工作中,我們要避免木斫的思維,要客觀地分析問題。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拿著一把斧頭砍木頭,但他只砍了一面,沒有砍到木頭的其他部分,這樣就形象地表達了木斫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主觀與客觀有關的成語,如“目光短淺”、“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對這個問題太木斫了,沒有考慮到其他人的意見。
2. 初中生:我們要避免木斫的思維,要全面地看待問題。
3. 高中生:他的觀點太木斫了,沒有考慮到整個社會的情況。
4. 大學生:在論文寫作中,我們要避免木斫的觀點,要考慮到多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