綈衣
成語(Idiom):綈衣(tí yī)
發音(Pronunciation):tí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言辭華麗而無實質內容。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綈衣,又稱為綈袍,是一種華麗的衣物,但在古代并不以此來保暖。因此,成語“綈衣”比喻言辭華麗而無實質內容,形容虛浮。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文章、演講或者言論中過于華麗而缺乏實質意義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了一個故事。漢高祖劉邦在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爭取天下人的支持,他宣稱自己會把天下人當作自己的衣服。有一位諂媚的官員對劉邦說:“我愿意給您做一件華麗的衣服。”劉邦看了一下官員的衣服,發現它很華麗,但是卻沒有實際的保暖功能。于是劉邦心生警覺,認為這個官員的話也許也是華麗而沒有實質內容的。因此,劉邦用“綈衣”來形容言辭華麗而無實質意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主語為“綈衣”,謂語為“華麗而無實質內容”。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演講總是充滿了綈衣之詞,缺乏實際的內容。
2. 這篇文章用了很多華麗的辭藻,但是終究是一篇綈衣之作。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聯想綈衣的華麗外表,但沒有實質意義,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華而不實”、“虛有其表”等,以加深對于華麗外表卻無實質內容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她的作文寫得很綈衣,好像很厲害,但是實際上沒有什么實質內容。
2. 初中生:這本小說的描寫語言很綈衣,看上去很華麗,但是讀起來沒有什么深度。
3. 高中生:他的演講充斥著綈衣之詞,聽起來很華麗,但是缺乏實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