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質
成語(Idiom):頑質(wán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wá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性格或態度固執、不易改變。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頑質是由“頑”和“質”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頑”表示固執、執拗,而“質”表示性格、態度。頑質一詞形容一個人堅持己見、不易改變自己的觀點或態度。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頑質一詞常用于形容那些固執己見、不愿意聽取他人意見或改變自己態度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頑質來描述那些不愿意妥協的人,或者形容某些堅守原則的個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頑質一詞最早出現在《后漢書·楊震傳》中。據記載,楊震是東漢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一次與同僚的爭議中堅持自己的觀點,不愿妥協。后來,人們就用“頑質”來形容他的性格。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 + 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個頑質的人,一旦下定決心,就很難改變。
2. 這個學生的頑質使得他在學習上進步緩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頑質記憶為“頑石”,想象一個堅硬的石頭,象征著固執不變的性格。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其他類似意思的成語,例如“固執己見”、“剛愎自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10歲):他是一個頑質的孩子,不管別人怎么說,他都堅持自己的觀點。
2. 初中生(11-14歲):她的頑質使得她在班級中很難與同學們達成共識。
3. 高中生(15-18歲):他的頑質讓他在學習上進步緩慢,很難接受其他人的建議。
4. 大學生(19-22歲):作為一個頑質的人,他在團隊合作中經常與他人發生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