塙覈
成語(Idiom):塙覈
發(fā)音(Pronunciation):kē h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狡詐,虛偽不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塙覈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塙”指的是土堆,比喻事物的表象或外貌;“覈”指的是核實、辨別,比喻真相或?qū)嵸|(zhì)。整個成語的意思是通過辨別真相與表象來揭示事物的真實面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辭或行為虛偽、狡詐,不實際、不可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塙覈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策·齊策四》中。故事講述了齊國大夫管仲因為察覺到齊桓公的重用他的心思不純,便向齊桓公進言說:“請陛下不要相信我的外表,而要將我的言辭和行為加以核實。”管仲以此來表達自己的真誠和忠誠。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塙覈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塙”是名詞,指的是土堆;“覈”是動詞,指的是核實、辨別。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言辭虛偽,總是塙覈不清。
2. 這個商人的行為總是充滿了塙覈,我們不能相信他的承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站在一個土堆旁邊,他用手去辨別土堆的真實面貌,表示他要辨別事物的真相。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虛偽、狡詐相關(guān)的成語,如“偽善”、“虛偽”等,進一步豐富詞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他的塙覈行為讓我們不敢相信他的話。
2. 初中生(12-15歲):她的塙覈言辭讓人難以辨別她的真實意圖。
3. 高中生(15-18歲):政治家的塙覈言辭常常讓人難以捉摸他們的真實想法。
4. 大學生(18歲以上):在商業(yè)談判中,塙覈的手段常常被用來掩蓋真實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