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質
基本解釋
[釋義]
(名)哲學用語,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展的根本屬性。〈外〉日語。
[構成]
偏正式:本(質
[例句]
這個人的本質不錯。(作主語)
[同義]
實質、素質
[反義]
表面現象
近義詞
反義詞
英文翻譯
1.{哲} (事物的內部聯系) essence
2.(原來的品質; 素質) nature; innate character; intrinsic quality
詳細解釋
◎ 本質 běnzhì
(1) [physique]∶事物中常在的不變的形體
(2) [nature]∶事物的根本性質
本質優秀
(3) [essence]∶哲學名詞。某類事物區別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質
本質差別
非本質方面
(1).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 晉 劉智 《論天》:“言闇虛者,以為當日之衝,地體之蔭,日光不至,謂之闇虛。凡光之所照,光體小於蔽,則大於本質。” 明 王廷相 《慎言·乾運》:“星之隕也,光氣之溢也,本質未始窮也,隕而即滅也。”
(2).指本來的狀貌。 隋 薛道衡 《昭君辭》:“不蒙女史進,更失畫師情。娥眉非本質,蟬鬢改真形。”
(3).指人的本性;資質。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十:“人因伏地學之,遂不飢……還食穀,啖滋味,百餘日中,復其本質。” 宋 沉括 《謝轉運啟》:“非學不足以成材,則其處心不出於為利,人皆盡其本質,才亦幾於易知。”
(4).本來的事實。 唐 劉知幾 《史通·言語》:“夫本質如此,而推過史臣,猶鑑者見 嫫姆 多媸,而歸罪于明鏡也。”
(5).謂本來的質樸風貌。 明 唐順之 《答皇甫百泉郎中》:“近得其詩讀之,則已洗盡鉛華,獨存本質,幽玄雅淡,一變而得古作者之精。” 明 胡應麟 《詩藪·宋》:“古體至 陳 ,本質亡矣。 隋 之才不若 陳 之麗,而稍知尚質。”
(6).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 毛澤東 《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這些同志看問題的方法不對,他們不去看問題的本質方面。”
成語(Idiom):本質
發音(Pronunciation):bě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物的根本屬性或本質特征。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本質是指事物固有的、不可改變的屬性或特征。它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決定了事物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規律。本質是事物內在的、本質性的特征,與表面的、現象性的特征相對。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本質規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本質這個詞語常用于討論事物的本質屬性、本質規律以及判斷事物的真實情況。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或一件事情的核心特征,也可以用來分析問題的本質原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本質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論語·子罕第十四》中,孔子說:“本之則事無宜違者。”意思是說,去掉外在的干擾因素,追求事物的本質,才能做到事事無過。這句話強調了本質對于事物的重要性。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本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本”表示根本、基礎,第二個字“質”表示性質、特征。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友善,但本質上是個自私的人。
2. 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找到事物的本質。
3. 只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本質這個詞語。可以想象一個樹的根部,樹的根部是樹的本質,沒有根部,樹就無法生存。通過將本質與樹的根部聯系起來,可以幫助記憶這個詞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本末倒置、本性難移等,來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本質這個詞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要關注大自然的本質,保護環境。
2. 初中生:只有深入了解問題的本質,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 高中生:人的本質是善良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