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士
成語(Idiom):鄙士
發音(Pronunciation):bǐ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品行高尚、見識廣博、有道德風度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鄙士是由“鄙”和“士”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鄙意為卑下、低賤,士指有學問、有品行的人。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品行高尚、見識廣博、有道德風度的人。鄙士在古代是對有德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鄙士一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形容主人公的高尚品質和卓越才能。也可以用來稱贊他人的學問深厚、為人正直。在現實生活中,鄙士可以用來形容品行高尚、修養深厚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鄙士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中。當時,魏文侯想要推薦一個人擔任衛國的將軍,但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最終,魏文侯聽說了一個名叫鄙士的人,他品行高尚、學問淵博,于是就推薦他擔任衛國的將軍。后來,鄙士成為了一個尊稱,用來形容品行高尚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是一個真正的鄙士,品行高尚,學問淵博。
2. 那位老教授被譽為鄙士,他對學問的追求從不停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鄙士理解為“卑賤的士人”,用來形容那些品行高尚、見識廣博的人。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鄙士相關的成語,如“鄙吝”、“鄙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爸爸是一個鄙士,他每天都幫助別人,很有道德風度。
中學生:我媽媽是一位鄙士,她不僅有很高的學識,還非常謙虛。
大學生:我認識一個鄙士,他不僅學問淵博,而且為人正直,深受人們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