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飧
基本解釋
1.亦作"傳湌"。
2.傳送食物。
成語(Idiom):傳飧
發音(Pronunciation):chuán s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傳遞飯食,指傳播善舉或分享食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傳飧”源自于《莊子·養生主》中的故事。故事中,有兩位名叫豐隆和馮唐的人,他們一起勞作、分食。豐隆在勞作時,將自己所得的食物分給馮唐,表達了分享和互助的精神。后來,這個故事演變成了成語“傳飧”,用來形容傳播善舉或分享食物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成語“傳飧”常用于形容人們樂于助人、樂于分享的品質。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愿意將自己的財富、知識或善舉分享給他人,傳遞正能量,促進社會和諧。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傳飧”的故事起源于莊子的養生主篇。莊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之一,他的作品《莊子》中包含了許多有趣的寓言和故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傳飧”的結構是“傳”和“飧”兩個字。其中,“傳”表示傳遞,傳播的意思;“飧”表示飯食,指食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經常將自己的午餐分給同事,真是個傳飧的人。
2. 她不僅樂于幫助別人,還經常為鄰居做飯,真是個傳飧的女孩。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記憶成語“傳飧”。可以想象一個人將一盤盤美食傳遞給身邊的人,表示分享和互助的精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互助、分享相關的成語,如“扶危濟困”、“助人為樂”等,進一步理解中華文化中強調互助和共享的價值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3-6歲):小明和小紅是好朋友,他們經常傳飧,一起分享零食。
2. 小學生(7-12歲):我們班上的同學經常傳飧,大家互相幫助,共同進步。
3. 中學生(13-18歲):我覺得我們應該傳飧,幫助那些困境中的人,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愛。
4. 大學生及以上(19歲及以上):傳飧不僅是個人的善舉,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我們應該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傳遞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