糱麴
糱麴(něi qū)
發音(Pronunciation):nèi q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人品或行為不正直。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糱麴是由“糱”和“麴”兩個字組成的成語。“糱”是指發酵時麴菌結塊而不均勻,“麴”是指麥子、米飯等谷物經過發酵后產生的菌類。糱麴這個成語比喻人的品行或行為不正直,不坦誠,不可靠。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糱麴一詞多用于文言文或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人的行為不誠實或不可靠。在現代漢語中,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性格或行為不正直,不值得信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糱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左傳》。據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官員名叫荀息,他在擔任官職期間,行為不正直,常常說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后來,他的行為被人發現,被人們形容為“糱麴”。從此,糱麴成為了一個用來形容不正直行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糱麴是一個形容詞的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平時對人很客氣,但實際上是個糱麴之徒。
2. 這個商人經常說謊,真是個糱麴不可靠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糱麴”的發音拆分為“內去”,聯想到內心不正直,去而不誠實的意思,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糱麴這個成語感興趣,還可以了解其他與人品或行為相關的成語,如“偷天換日”、“負荊請罪”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說謊了,真是個糱麴。
初中生:老師說過,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不能像糱麴一樣。
高中生:他的行為糱麴不堪,我們不能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