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福利會
基本解釋
中國從事社會福利事業(yè)的機構。1938年由宋慶齡在香港創(chuàng)立,原名保衛(wèi)中國同盟。1941年遷至重慶。1945年遷至上海,改名為中國福利基金會。1950年改現名。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曾創(chuàng)辦國際和平醫(yī)院、上海兒童福利站、兒童劇團等社會福利企事業(yè)。解放后,從事兒童文化教育和婦幼保健工作,出版《兒童時代》,開辦少年宮、幼兒園等。
英文翻譯
1.【醫(yī)】 China Welfare Institute
成語(Idiom):中國福利會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ōng guó fú lì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或組織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而設立的公益機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國福利會是中國的一個公益機構,成立于1949年,旨在提供救濟、援助、教育等福利服務,幫助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國家或組織為了公眾福祉而設立的機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正式場合,討論社會福利、慈善事業(yè)或政府的社會保障政策等話題時會使用到。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國福利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個公益機構,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在建國初期,中國面臨著許多社會問題,如貧困、疾病、教育不足等。中國福利會的成立是為了集中力量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更好的福利服務。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中國)+ 動詞(福利)+ 賓語(會)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中國福利會為貧困家庭提供救濟和援助。
2. 政府成立了中國福利會,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中國福利會的發(fā)音與“中央政府”進行聯想,因為中國福利會是由中央政府成立的。同時,可以想象中國福利會為人們提供福利服務的場景,以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福利會的歷史背景和工作內容,以及其他類似的公益機構,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社會福利體系。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中國福利會幫助了很多貧困的孩子上學。
2. 初中生:中國福利會為老年人提供了養(yǎng)老金和醫(yī)療保險。
3. 高中生:中國福利會是國家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設立的重要機構。
4. 大學生:作為公民,我們應該關注中國福利會的工作,為社會福利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