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鬣
基本解釋
亦作“馬鬛”。1.馬鬃。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松有兩鬛、三鬛、七鬛者,言如馬鬛形也。”《新唐書·叛臣傳上·仆固懷恩》:“ 懷恩 至 渭水 ,無舟,抱馬鬣以逸,收散卒還 河東 。” 宋 陸游 《秋郊有懷》詩之四:“永懷 桑乾河 ,夜渡擁馬鬣。”
(2).墳墓封土的一種形狀。亦指墳墓。 唐 李白 《上留田行》:“蓬科馬鬣今已平,昔之弟死兄不葬。” 宋 劉克莊 《沁園春》詞:“嘆 苕溪 漁艇,幽人孤往; 雁山 馬鬣,弔客誰徑。” 清 顧炎武 《悼亡》詩之四:“ 貞姑 馬鬣在江村,送汝黃泉六歲孫。” 清 趙翼 《顧晴沙于惠山立詩冢》詩:“又如 幽 燕 憫忠寺 ,馬鬛一坎聚烈義。”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阡愧 瀧岡 表,憂增馬鬣卑。”
成語(Idiom):馬鬣(mǎ lìng)
發音(Pronunciation):mǎ lì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比喻品質高尚、氣概威武的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鬣原指馬頸上的長毛,因為馬頸上的長毛顯得威武,所以后來用來形容人的威武氣概和高尚品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質高尚,氣概威武的場合。也可以用來形容事物具有威武氣派。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馬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戰爭時期。當時,軍隊中的將領們會在馬頸上系上一條鬣帶,以顯示自己的威武和高貴。這樣的將領往往具有出色的領導才能和勇氣,因此“馬鬣”成為了形容人的高尚品質和威武氣概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雖然年紀輕,但是他的品質和氣概都像馬鬣一樣威武。
2. 這位將軍身上散發著馬鬣般的氣勢,令人肅然起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馬頸上的長毛,以及將領們在馬頸上系上的鬣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威武、高尚品質相關的成語,例如“龍馬精神”、“雄風萬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的爸爸是一位警察,他的威風凜凜,就像馬鬣一樣。
2. 小學生:我希望長大后能成為一名科學家,擁有馬鬣般的威武氣概。
3. 初中生:他在班級中非常受人尊敬,因為他的品質就像馬鬣一樣高尚。
4. 高中生:他是學校足球隊的隊長,他的領導能力和威武氣概就像馬鬣一樣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