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裾
成語(Idiom):裳裾(shang1 ju1)
發音(Pronunciation):shāng j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衣裳的下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裳裾是指古代衣裳的下擺部分,通常與衣裳的上半部分相對應。成語“裳裾”用來比喻一個事物的底部或末尾部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事物的末端或底部,也可以用來比喻事物的最后一部分或最后一個環節。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一則故事,講述了漢朝時期司馬相如請教劉向如何寫文章的情節。劉向對他說:“文章的結尾要像裳裾一樣,既要有收束的作用,又要有托舉的作用。”從此,裳裾成為了形容文章結尾的比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字組成,沒有特定的順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結尾像裳裾一樣巧妙地托起了整篇作品。
2. 他的計劃從裳裾開始,一步步擴展到整個項目。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裳裾”與衣裳的下擺聯系起來,形成形象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裳裾相關的成語,如“裳衣(shang1 yi1)”、“裾袖(ju1 xiu4)”。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我媽媽給我做了一條漂亮的裙子,裳裾很長。
2. 中學生(13-18歲):這篇作文的結尾像裳裾一樣,給人一種完整的感覺。
3. 大學生(19-22歲):在項目的最后一環節,我們需要把各個部分的裳裾都處理好。
4. 成年人(23歲以上):他的演講一直引人入勝,直到最后的裳裾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