皋檠
成語(Idiom):皋檠
發音(Pronunciation):gāo qí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官員貪污腐敗,肆意掠奪百姓財產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皋檠,古代一種用來圍護莊稼、果木等的籬笆。成語“皋檠”比喻官員貪污腐敗,肆意掠奪百姓財產的行為。形容官員貪污腐敗,不顧民生疾苦,只為個人私利。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批評官員貪污腐敗的言論中,形容官員不擇手段地追求私利,對百姓不負責任。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皋檠”的故事起源于《左傳·隱公三十一年》。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隱公聽信奸臣鄭國忠告,遷移魯國的皋檠籬笆到齊國。隱公的舉動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因為皋檠是用來保護莊稼、果木等的,遷移皋檠等于是掠奪了人民的財產。后來,皋檠成為了貪官污吏的象征,用來形容官員貪污腐敗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位官員貪污受賄,真是個典型的皋檠。
2. 政府應該加強監督,防止出現皋檠現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皋檠”與貪污腐敗的形象聯系起來進行記憶??梢韵胂笠粋€貪官坐在籬笆旁邊,肆意掠奪百姓財產,形象生動地描述了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古代的腐敗現象,以及現代社會對腐敗行為的打擊和防范措施。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皋檠的官員應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2. 初中生:我們要努力學習,將來成為反對皋檠的有用之才。
3. 高中生:對于皋檠現象,我們應該保持警惕,積極參與社會治理。
4. 大學生:我們應該加強法制建設,打擊皋檠現象,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