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揖
基本解釋
揖讓。古代賓主相見的禮儀。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教養·學規儀注》:“左拱手讓揖,左同答;右拱手讓揖,右同答。”
成語(Idiom):讓揖(ràng yī)
發音(Pronunciation):ràng y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讓步并行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讓揖是指讓步和行禮的一種禮節。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注重禮儀,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中。讓揖是一種表達尊重和謙遜的方式,表示自己愿意退讓并向對方致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讓揖通常用于正式的場合,如會議、慶典、拜訪等。當兩個人或多個人相遇時,如果彼此地位相差較大,年齡較大或身份較高的人會主動讓步并行禮,以示尊重和謙遜。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讓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禮儀制度。根據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人們認為尊重長輩和上級是一種美德。因此,在社交場合中,讓步并行禮成為了一種常見的禮儀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讓揖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別是“讓”和“揖”。其中,“讓”表示讓步,退讓;“揖”表示行禮,向對方致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雖小,但見到長輩總是很懂禮貌,每次都會讓揖。
2. 在會議上,領導與下屬相遇時,領導總是會主動讓揖。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讓”字的左邊有個“貝”字,想象自己在讓貝殼給別人,表示退讓并行禮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你可以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禮儀文化,學習其他相關的禮儀用語和行為,以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文化素養。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在學校門口相遇時,我主動讓揖,向他致意。
2. 初中生:在班級聚會上,我們見到老師時,都會互相讓揖,以示尊重。
3. 高中生:參加學校的頒獎典禮時,學生代表向校長讓揖,表達對他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