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館
基本解釋
(1).古代教授初學之所。 漢 王充 《論衡·自紀》:“八歲出於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 充 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新唐書·后妃傳上·上官昭容》:“ 婉兒 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一》:“學舊六館:有國子館、太學館、四門館、書館、律館、算館,國子監都領之。” 王國維 《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 漢 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師名曰書師,其書用《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
(2).教授典籍之所。 清 方苞 《<余東木時文>序》:“子之尊人與余共事書館,無間晨夕,后雖各有典司,而旬月中未有不再三見者。” 清 桂馥 《札樸·書館》:“今以教授館為書館,讀如書籍之書。”
成語(Idiom):書館
發音(Pronunciation):shū gu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讀書的地方,圖書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書館是指供人們閱讀學習的地方,也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圖書館。這個成語借用了古代的詞匯,用來形容一個安靜、有文化氛圍的地方,可以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地方具有良好的學習環境,適合學習和閱讀。也可以用來鼓勵人們多去圖書館學習,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楊慎的《世說新語·文學》一文中,原文是:“《論語》讀之于斯,頗得子思之意,漢書讀之于斯,頗得班固之旨。”意思是說,他在某個地方讀《論語》時,感覺頗有子思的思想;在另一個地方讀《漢書》時,感覺頗有班固的用意。這個地方就被稱為“書館”。后來,人們將“書館”引申為圖書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詞組成,分別是“書”和“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學校的圖書館真是一座書館,里面有各種各樣的書籍。
2. 她家里的書房就像是一個小書館,每天都有人來借書。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書”和“館”兩個字形象化地聯系起來進行記憶。可以想象一個充滿書籍的圖書館,人們在里面安靜地閱讀學習。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想進一步了解圖書館的歷史和重要性,可以查閱相關的書籍和資料,或者親自去圖書館參觀。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喜歡去學校的書館看故事書。
2. 初中生:我每個周末都會去市圖書館,那里是一個安靜的書館。
3. 高中生:我準備考大學,每天都在家里的書館里復習功課。
4. 大學生:大學圖書館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那里是一個真正的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