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
基本解釋
◎ 不服 bùfú
(1)
[disobey]∶拒絕服從
不服指導
(2)
[refuse to accept as final]∶認為裁決不公,拒絕承認
不服裁判
(3)
[do not give in to]∶拒絕承認
不服罪
不服老
(4)
[disagree]∶不同意,持不同意見
對大家的批評不服
(5)
[be unaccustomed to]∶不適應
水土不服
◎ 不服 bùfú
[exception] 在訴訟或起訴過程中就法官的裁決或法官主管的某件事[向陪審團] 在口頭或以書面聲明不接受
英文翻譯
1.refuse to obey; not give in to; recalcitrate; refuse to accept as final; remain unconvinced by
詳細解釋
(1).不從事,不經營。《書·盤庚上》:“不昬作勞,不服田畝,越其罔有黍稷。” 蔡沉 集傳:“不事田畝,安有黍稷之可望乎?”
(2).不佩帶。《楚辭·離騷》:“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謂 屈原 獨佩蘭蕙,而不佩帶薋菉葹等惡草。
(3).不臣服;不順服。《書·立政》:“至于海表,罔有不服。”《周禮·夏官·大司馬》:“負固不服,則侵之。” 賈公彥 疏:“謂倚恃險固,不服事大國。”《史記·高祖本紀》:“ 項羽 遂西,屠燒 咸陽 秦 宮室,所過無不殘破。 秦 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4).不甘心;不承認。《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白起 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后漢書·梁節王劉暢傳》:“ 永元 五年, 豫州 刺史 梁相 舉奏 暢 不道,考訊,辭不服。”《儒林外史》第九回:“還在東家面前咬文嚼字,指手畫腳的不服。” 老舍 《駱駝祥子》十四:“七點多鐘了, 劉四爺 有點發困,可是不服老,還不肯去睡。”
(5).不信服;不相信。《史記·淮陰侯列傳》:“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澤,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陣,曰破 趙 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 宋 王铚 《默記》卷下:“眾有不服者,請其由。” 巴金 《關于<龍·虎·狗>(二)》:“我當時年少氣盛,又迷信科學,不相信 諸葛亮 會罵死 王朗 ,因此不但不服,而且常常回敬幾句。”
(6).不習慣。《楚辭·九章·思美人》:“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與而狐疑。” 姜亮夫 校注:“服,習也。” 李慶藩 《拖拉機開進高家村》:“場長拿起煙卷,就往 老品 手里塞。 老品 長短不要,說:‘不,不,我抽不服這物。’”
成語(Idiom):不服
發音(Pronunciation):bù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不服從、不接受某種規定、決定或命令,持有不同意見或態度。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不服是指對某種規定、決定或命令持有不同意見,不接受或不服從。這種態度常常帶有一定的抵抗、反抗和挑戰的意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不服可以用于形容個人或群體對于權威、規則、命令等不滿或不接受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不服來表達自己對于某種政策、決策或安排的不同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不服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故事。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名叫曹操的將軍,他是曹魏的奠基人。曹操以其威嚴和權威統治著大片領地,但也因此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抗和不滿。有一次,曹操下令要求所有人都要向他行禮,但有一個叫劉備的人卻拒絕行禮,表示不服從曹操的命令。劉備的勇氣和堅定態度讓曹操深感佩服,從而形成了“不服”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不服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第一個字“不”表示否定或不同意,第二個字“服”表示順從或接受。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領導的決定表示不服,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2. 她對別人的批評從不服氣,總是爭辯到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式記憶不服這個成語:
將“不”字和“服”字分開記憶,不表示不同意,服表示順從。將這兩個相對立的意思聯系在一起,形成記憶的關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不服相關的成語,例如“不屈不撓”、“不可一世”等,以擴展對于這一主題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服老師的批評,因為我覺得我做得很好。
2. 初中生:我不服學校的規定,覺得它不公平。
3. 高中生:我不服社會的現狀,希望能有改變。
4. 大學生:我不服家人的期望,我要選擇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