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減
成語(Idiom):退避三舍 (tuì bì sān shě)
發(fā)音(Pronunciation):tuì bì sān shě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遇到困難或危險時,為了自身安全或利益,主動退讓或回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退避三舍是由《論語·公冶長》中的一句話演變而來。公冶長是孔子的學生之一,他的父親曾經(jīng)任職于魯國的官職,但因為一次失職被貶到一個很小的地方。當時公冶長年輕,他的朋友們都勸他離開這個地方,去尋找更好的機會。但公冶長卻回答說:“吾退食而進兵,又何如?”意思是他認為自己不應該退避,而應該堅持自己的立場。后來,這句話就演變成了成語“退避三舍”,用來形容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主動退讓或回避的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退避三舍常常用來形容在面對困難或危險時,為了自身安全或利益而主動退讓或回避的情況。比如,當兩個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如果其中一方選擇退讓,避免激化矛盾,就可以用“退避三舍”來形容他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孔子的學生公冶長的一句話。公冶長的回答表達了他堅守自己立場的決心,后來這句話就被用來形容主動退讓或回避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退避三舍是一個動賓短語,由三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面對領導的批評,他選擇退避三舍,沒有進行辯解。
2. 在這個沖突中,他選擇退避三舍,避免了進一步的爭執(zh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住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面對困難或危險時,為了自身安全或利益,主動往后退三步,避免直接面對困難或危險的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退避三舍相關的成語,如“退避其辭”、“退避干戈”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面對欺凌,我們應該學會退避三舍,尋求幫助。
2. 初中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我們要學會退避三舍,避免與他人產(chǎn)生沖突。
3. 高中生:在政治斗爭中,有時候退避三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可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4. 大學生:在職場中,我們需要學會退避三舍,避免與同事產(chǎn)生摩擦,保持良好的工作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