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覆
基本解釋
(1).三處伏兵。《左傳·隱公九年》:“君為三覆以待之。” 杜預 注:“覆,伏兵也。”《宋史·劉锜傳》:“﹝ 劉錡 ﹞遂設三覆以待之。”
(2).三度打敗。《戰國策·燕策二》:“﹝ 齊 ﹞遂與兵伐 宋 。三覆 宋 , 宋 遂舉。”
(3).三度復審。 宋 文瑩 《玉壺清話·李先主傳》:“時天下罹亂,刑獄無典,因是凡決死刑,方用三覆五奏之法。”
成語(Idiom):三覆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fù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次次地推翻、否定,表示徹底否定或推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
三覆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多次,而“覆”表示推翻或否定。這個成語的基本意思是指一次次地推翻、否定,表達了徹底否定或推翻的含義。它常用來形容某種觀點、理論或主張被多次推翻或證明是錯誤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
1. 在討論某個觀點或理論時,可以使用三覆來表示該觀點或理論被多次推翻或證明是錯誤的。
2. 在爭論中,可以用三覆來表示對方的觀點或主張是錯誤的。
3. 在描述某個人的觀點或主張時,可以用三覆來表示該人的觀點經不起推敲或證明是錯誤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
《史記·項羽本紀》載有這樣一個故事:項羽在與劉邦爭霸的過程中,曾多次敗給劉邦,最終被劉邦所殺。有一次,項羽在軍隊中宣稱自己能夠三次覆滅劉邦,結果卻連續三次失敗,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和死亡。由此,形成了“三覆”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一次次地失敗或被推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理論經過多次實驗都被三覆了。
2. 他的觀點被三覆后,終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3. 這個假設已經被科學家三覆了,不再被接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
可以將“三覆”記憶為“三次覆蓋”,表示一次次地覆蓋或推翻。可以聯想到項羽在《史記·項羽本紀》中三次失敗的故事,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 了解更多與三覆相關的故事和典故,例如項羽的其他失敗經歷。
2. 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例如“覆水難收”、“覆車之戒”等。
3. 閱讀相關的文章和材料,了解不同領域中的觀點被推翻或否定的案例。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這個數學問題的答案被老師三覆了,我一直算錯了。
2. 初中生(14歲):他的歷史理論被多次推翻,證明了他的錯誤。
3. 高中生(17歲):這個科學家提出的假設經過多次實驗都被三覆了,不能再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