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
基本解釋
◎ 中伏 zhōngfú
(1)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sometimes lasting twenty days instead of ten)]
(2) 夏至后的第四個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為10天,有的年份為20天
(3) 通常也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英文翻譯
1.(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 the second of the three ten-day periods of the hot season (sometimes lasting twenty days instead of ten)
詳細解釋
三伏的第二伏。也稱二伏。通常指從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 唐 皎然 《五言奉和陸使君長源水堂納涼》:“六月正中伏,水軒氣常凄。” 宋 惠洪 《夏日陪楊邦基烹茶分韻得嘉字》:“炎炎三伏過中伏,秋光先到幽人家。” 宋 曾鞏 《苦熱》詩:“憶初中伏時,怫鬱炎氣升。”參見“ 三伏 ”。
成語(Idiom):中伏
發(fā)音(Pronunciation):zhōng f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中伏指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天氣特別炎熱,人們?nèi)菀字惺睢?/p>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中伏是中國農(nóng)歷中的一個時段,在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開始,連續(xù)十天,天氣特別炎熱,人們?nèi)菀字惺睢_@個時段也被稱為“暑天”或“暑期”。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中伏一般用來形容非常炎熱的天氣,也可以用來提醒人們注意防暑降溫。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中伏這個詞語起源于古代中國的農(nóng)耕文化,人們根據(jù)太陽的運行軌跡和氣候變化來劃分時間段。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因為天氣炎熱,人們?nèi)菀字惺睿苑Q為中伏。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中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中意為“中間”,伏意為“伏天的時間段”。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夏季中伏的天氣非常炎熱,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
2. 中伏期間,人們多喝水、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外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憶中伏這個詞語。可以想象夏季的太陽高掛在天空中,人們在炎熱的天氣下伏在地上避暑,從而記住中伏的意思。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guān)于中伏的天氣特點、預防中暑的方法,以及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氣和農(nóng)耕文化等相關(guān)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夏天的中伏,我們要多喝水,不要在太陽下玩耍。
2. 初中生:中伏期間,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溫,避免中暑。
3. 高中生:中伏時節(jié),陽光炙熱,人們要注意保護皮膚,避免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