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基本解釋
謂一日不耕作,則百日無可食者。 宋 王楙 《野客叢書·俗語有所自》:“今鄙俗語謂‘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趙世家》曰:‘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史記·趙世家》:“ 肅侯 游 大陵 ,出於 鹿門 。 大戊午 扣馬曰:‘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肅侯 下馬謝。”亦作“一日不稼,百日不食。”
成語(Idiom):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發音(Pronunciation):yī rì bù zuò, bǎi rì bù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努力工作,就無法生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來自于《論語·衛靈公》中的一句話:“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一日不作,百日不食。”意思是如果一天不見面,就像隔了三個秋天那樣久遠;如果一天不工作,就會連續一百天都沒有東西可吃。這個成語強調了努力工作的重要性,如果不付出努力,就無法獲得回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只有通過努力工作才能取得成果的情況。可以用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提醒人們要勤奮努力,不懈怠。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的魯國國君衛靈公因為怠惰不作,國家陷入了困境。孔子對此感到非常擔憂,于是他寫信給衛靈公,提醒他要勤奮工作,否則國家將會面臨危機。在信中,孔子用了“一日不作,百日不食”的比喻來形容不努力工作將導致無法生存。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封信中引申而來。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七個漢字組成,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知道一日不作,百日不食,所以每天都非常努力地工作。
2. 不努力學習,你就會明白一日不作,百日不食的道理。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拆分成兩個部分進行記憶。一日不作表示一天不工作,百日不食表示一百天沒有東西可吃。可以通過想象自己一天不工作,然后連續一百天都沒有東西可吃的情景,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努力工作相關的成語,例如“勤能補拙”、“努力奮斗”等等,來擴大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知道一日不作,百日不食的道理,所以每天都要完成作業。
2. 初中生:我們班級的口號是一日不作,百日不食,我們要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
3. 高中生:考試期間一定要專心復習,一日不作,百日不食啊!
4. 大學生:我決定每天都要規劃時間,一日不作,百日不食,爭取在學業上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