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旄
基本解釋
◎ 節旄 jiémáo
[tail of yak no tally issued by ancient Chinese rulers as identification] 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
節旄盡落?!?a href="/r_ci_58d1eed5454391b69e018cee266e33d7/" target="_blank">漢書·李廣蘇建傳》
詳細解釋
(1).旌節上所綴的牦牛尾飾物。《漢書·蘇武傳》:“﹝ 蘇武 ﹞杖 漢 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2).指旌節。 唐 鄭愔 《塞外》詩之二:“ 子卿 猶奉使,恒向節旄看。” 宋 司馬光 《賜殿前都指揮使安武軍節度使郝質不允詔》:“卿以沉勇冠軍,忠厚許國,內典嚴衛,外秉節旄,夙夜之勞,簡于朕志?!?明 無名氏 《鳴鳳記·鄢趙爭寵》:“奉勑王朝,會向 江 南仗節旄,文武聽吾調,生殺憑吾造。”
成語(Idiom):節旄(jié máo)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má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節制、謹慎、慎重。原指古代官員在行軍時,將旗幟插在節杖上,以示行軍的嚴整。后來引申為行事謹慎、慎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旄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節,指的是克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行為;旄,指的是旗幟,象征著軍隊的紀律和秩序。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人在做事情時要謹慎、慎重,不輕率行事,遵守規矩,保持秩序。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節旄常用于形容做事情謹慎小心,不草率行事的情況??梢杂脕硇稳菀粋€人在處理問題時思慮周詳,不輕易決定。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團隊或組織在工作中注重紀律和秩序。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旄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一位官員叫陳寔。陳寔是東漢末年的名將,他在處理軍務和政務時,總是非常謹慎小心。有一次,他帶領軍隊出征,當時正值大雨傾盆,地勢險要。陳寔為了保持軍隊的紀律,特意吩咐士兵在行軍時將旗幟插在節杖上,以示行軍的嚴整。這個舉動給士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為后來形成成語“節旄”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旄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做決定的時候總是很節旄,從不輕率行事。
2. 這個團隊的工作很節旄,注重紀律和秩序。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梢韵胂笠粋€行軍的隊伍,旗幟高高地插在節杖上,象征著軍隊的紀律和秩序。這個形象可以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想進一步學習有關中國成語的知識,可以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如《紅樓夢》、《西游記》等。這些作品中常常使用成語,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寫作業的時候要節旄,不能草率地做題。
2. 初中生:在考試前,老師告訴我們要節旄行事,不能作弊。
3. 高中生:在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我要節旄地考慮自己的興趣和未來發展。
4. 大學生:在準備畢業論文時,我要節旄地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和資料。
5. 成年人:在做決定時,我會節旄地權衡利弊,不輕率地做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