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界
基本解釋
(1).佛教指眾生輪回的欲界、色界和無色界。見《俱舍論·世分別品》。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求宗不順化》:“三界流動,以罪苦為場。化盡則因緣永息,流動則受苦無窮。” 唐 寒山 《詩》之二一三:“可畏三界輪,念念未曾息。” 宋 王安石 《望江南·歸依三寶贊》詞:“三界里,有取總災危。” 清 龔自珍 《最錄<列子>》:“ 莊子 見道十三四, 列子 見道十七八,丁大法之未東,皆未脫離三界。”道教沿用其說而稍異。 唐 呂巖 《敲爻歌》:“似此逍遙多快樂,遨游三界最清奇。”
(2).猶三屆,三期。《元史·選舉志二》:“都監歷三界,陞務使,一周歲為滿,月日不及者通理。務使歷三界,陞提領。”
成語(Idiom):三界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jiè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佛教中的三個世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也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層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界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眾生存在的三個境界。欲界是指六道輪回中的人間世界,是欲望和痛苦的世界;色界是指六天道中的天界,是相對較高的境界;無色界是指四禪天中的四天界,是最高的境界。三界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層次,例如一個人的學術、技藝或思想水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或事物的高低境界,也可以用于佛教講述或討論三界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界的概念起源于佛教經典,如《大正藏》、《華嚴經》等,用來描述眾生存在的不同境界和輪回的循環。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界是一個名詞短語,由“三”和“界”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學術造詣已經達到了三界之巔。
2. 在藝術領域,他已經登上了三界之巔。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三界”與佛教的三個境界聯想起來,同時,可以將其與“境界之巔”等類似的詞語進行聯想。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佛教中的三界概念,以及佛教的其他重要概念和教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數學競賽中取得了三界之巔的成績。
2. 初中生:他的籃球水平已經達到了三界之巔。
3. 高中生:她的音樂才華讓她站在了三界之巔。
4. 大學生:他的科研成果使他在學術界達到了三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