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臚
基本解釋
陳述;傳語。 宋 王安石 《賀魯國大長公主出降表》:“雖句臚中絶於九賓,然呼舞外均於百獸。”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敷道句臚,敢上龍墀之奏。”
成語(Idiom):句臚(jù lú)
發音(Pronunciation):jù l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言行有失體面,不合規矩的樣子。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句臚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言行失禮、不合規矩,舉止不得體。通常用來批評或嘲笑某人的不端行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某人的不正當行為或不禮貌的舉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場合、工作場所、學校等各種場景中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句臚最早出現在《左傳》中。據說,句臚原指古代官員的低級仆役,他們的言行舉止常常不合規矩,不得體。因此,句臚逐漸成為形容不文明、不得體的人的代名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句臚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句”表示言語,行為,“臚”表示不合規矩,不得體。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舉止言行句臚,完全不符合社交禮儀。
2. 這位演講者的言辭句臚,引起了觀眾的不滿。
3. 在公共場合,我們應該避免句臚的行為,保持良好的形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舉止不得體”、“言行失禮”等詞語進行聯想,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禮儀、社交規范相關的知識,了解如何在不同場合中保持得體的舉止和言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舉止句臚,老師批評了他一番。
2. 初中生:他的言行舉止句臚,同學們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
3. 高中生:班長的舉止言行句臚,給整個班級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4. 大學生:在畢業典禮上,有人的舉止言行句臚,給學校丟了臉。
5. 職場人士:在工作場合,要注意避免句臚的行為,以維護自己的職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