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狀
基本解釋
(1).認領失物的文書。 清 李漁 《聞過樓》第三回:“況且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東西,豈有不經官府、不遞認狀倒在強盜手中私自領回之理?”
(2).舊時擂臺比武者所寫的承認打死不論的文書?!端逄蒲萘x》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鄉貫、年庚,設個誓,要寫在認狀上,見得打死勿論。”
(3).見“ 認保狀 ”。
認狀(Rèn Zhuàng)
發音(rèn zhuàng)
基本含義:指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或者證明自己的無辜而主動上告狀,請求公正對待的行為。
詳細解釋:認狀是指當一個人受到冤枉或者受到不公正對待時,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主動上告狀,請求公正對待。這個成語強調了個體對自己的權益的堅決捍衛和主動行動的態度。
使用場景:常用于描述個體在受到冤枉或不公正對待時,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采取主動行動,向有關部門上報或申訴。也可以用于形容一個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主動告狀。
故事起源:認狀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法制。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權益往往受到不公正對待,特別是在官員貪污腐敗的情況下,弱者往往難以維護自己的權益。因此,有些人會選擇主動上報或告狀,以期望能夠得到公正對待。
成語結構:認狀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認”和名詞“狀”組成。
例句:
1. 他受到了冤枉,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不得不主動上告狀。
2. 在受到不公正對待時,我們應該學會認狀,維護自己的權益。
記憶技巧:可以將認狀這個成語與“主動上告狀”這個行為聯系起來,幫助記憶??梢酝ㄟ^想象自己受到冤枉或不公正對待時的情景,然后想象自己主動上告狀的過程,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認狀相關的成語,例如“屈打成招”、“哀兵必勝”等,擴展對于維護自己權益的理解和應對策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小明被同學冤枉了,他勇敢地認狀,希望老師能公正對待。
初中生:面對不公正對待,小紅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勇敢地認狀。
高中生: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李華毅然決然地認狀,希望能夠得到公正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