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詞語解釋
yǐn shéng pī gēn ㄧㄣˇ ㄕㄥˊ ㄆㄧ ㄍㄣ引繩批根(引繩批根)
亦作“ 引繩排根 ”。 比喻合力排斥異己。《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及 魏其侯 失勢,亦欲倚 灌夫 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后棄之者。”《漢書·灌夫傳》作“引繩排根”。 顏師古 注:“言 嬰 與 夫 共相提挈,有人生平慕 嬰 夫 ,后見其失職而頗慢弛,如此者,共排退之,不復與交。譬如相對挽繩而根格之也。” 宋 程大昌 《考古編·莊子一》:“古今多罪 周 ( 莊周 )之詆訾 堯 、 舜 、 孔子 ,則相與引繩排根,一切斥為異端。” 梁啟超 《新民說·論自尊》:“己不辦事,立於辦事者之后,引繩批根以嘲諷掊擊。”
成語詞典已有該詞條:引繩批根
成語(Idiom):引繩批根
發音(Pronunciation):yǐn shéng pī g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引用繩子來批評樹根。比喻從表面現象入手,找出問題的根源并加以批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引繩批根是一個由三個詞語組成的成語。引指的是引用、引申;繩指的是繩子、線索;批指的是批評、指責;根指的是根源、根本。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從表面現象入手,找出問題的根源并加以批評。它強調了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看到問題的表象,更要找到問題的本質所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引繩批根這個成語常用于形容人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態度。它可以用來指責那些只看表面現象而不深入思考問題本質的人,也可以用來表揚那些能夠找到問題根源并加以解決的人。在工作、學習、生活等各個領域中,引繩批根的思維方式都是非常重要的。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戰國策·齊策》中記載了一個關于引繩批根的故事。戰國時期,齊國有個叫鮑叔牙的人,他以聰明才智聞名。有一次,鮑叔牙去參觀一座園林,看到園林的一棵大樹上長滿了雜草。有人提議砍掉樹上的雜草,但鮑叔牙卻說:“不必砍掉樹上的雜草,只需引一根繩子批評樹根就行了。”他的意思是指出問題的根源,批評樹根就能解決問題。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引繩批根是一個由三個詞語組成的成語,每個詞語都有自己的含義,通過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意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要引繩批根才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2. 領導總是能夠引繩批根,找到問題的根源并解決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記憶這個成語:
1. 將每個字的含義記住:引(引用)、繩(繩子)、批(批評)、根(根源)。
2. 將每個字的發音記住:yǐn shéng pī gēn。
3. 將基本含義記住:從表面現象入手,找出問題的根源并加以批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一步學習這個成語:
1. 了解其他類似的成語,如“見木不見林”、“掩耳盜鈴”等,擴展對成語的理解。
2. 閱讀相關的故事或文章,了解引繩批根的實際應用場景和意義。
3. 在實際生活中注意觀察問題,嘗試用引繩批根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引繩批根,找出錯誤的原因才能改正。
2. 初中生:學習數學時,我們要引繩批根,找到解題方法的基本原理。
3. 高中生:寫作文時,要引繩批根,找到問題的根本原因并進行深入的分析。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