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口
基本解釋
◎ 下口 xiàkǒu
(1) [exit]∶指江河下游出口處
(2) [eat]∶下嘴去咬或吃
包子太燙了,無法下口
(3) [dishes that go with wine]∶指下酒飯的菜肴(多見于早期白話)
詳細解釋
指江河下游出口處。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洞過水》:“﹝ 洞過水 ﹞西入于 汾 ,出 晉水 下口者也。”
(1).佐餐。《水滸傳》第三回:“但是下口肉食,只顧將來,擺一桌子。”
(2).指佐餐的食品。《水滸傳》第十五回:“ 阮小七 道:‘有什么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似好肥肉。’”《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右手把著酒,左手把著心肝做下口。”
成語(Idiom):下口
發音(Pronunciation):xià kǒ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說話或行為失去分寸,不顧場合和對他人的尊重,言辭粗魯、無禮。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下口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說話或行為粗魯、無禮,不顧場合和對他人的尊重。這個成語強調了人們在言行上需要注意分寸和禮貌,不應該隨意冒犯他人或傷害他人的感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下口這個成語常常用于形容那些說話或行為粗魯、無禮的人。它可以用來批評那些沒有修養、沒有分寸的人,提醒他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尊重他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下口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可以從成語的字面意思來理解它的起源。下口的“下”是指說話或行為失去分寸,不顧場合和對他人的尊重,言辭粗魯、無禮;“口”指的是嘴巴。因此,下口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們對于言辭和行為的禮儀要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下口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下”是形容詞,表示說話或行為失去分寸,不顧場合和對他人的尊重;“口”是名詞,指的是嘴巴。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長輩說話總是很下口,沒有禮貌。
2. 我們應該避免下口的行為,要尊重他人的感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憶下口這個成語可以通過將“下”和“口”兩個字分別與其含義聯系起來。下可以想象成一個人的嘴巴向下彎曲,表示說話或行為不當;口則表示嘴巴。通過這種記憶技巧,你可以更容易地記住下口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關于中國成語的使用方法和含義可以幫助你提高漢語水平。你可以通過閱讀成語故事書籍、參加漢語角或在線學習平臺來擴展你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在班上下口,老師批評了他。
2. 小學生:我不喜歡和那個同學一起玩,因為他總是下口。
3. 初中生:班上有一個同學說話總是很下口,大家都很討厭他。
4. 高中生:我們需要在社交場合中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下口傷害他人。
5. 大學生:在職場中,我們要謹慎言行,避免下口的行為,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