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雞之夢
基本解釋
《晉書·謝安傳》:“﹝ 安 ﹞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悵然謂所親曰:‘昔 桓溫 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 溫 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 溫 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尋薨,時年六十六。”后用以泛指不祥之兆。 唐 李德裕 《懷崧樓記》:“洎 太和 己丑歲,復接舊老,同升臺階,或纔嘆止輿,已協白雞之夢;或未聞稅駕,遽有黃犬之悲。向之榮華,可以悽愴。”亦省作“ 白雞夢 ”。 唐 李白 《東山吟》:“白雞夢后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懽。”
成語(Idiom):白雞之夢 (bái jī zhī mèng)
發音(Pronunciation):bái jī zhī mè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虛幻、不切實際的夢想或幻想。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白雞之夢意為白天做夢,白晝的夢境。白雞是一種只會在白天活動的動物,而夢境通常出現在黑夜,因此白雞做夢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成語用來形容人們追求不切實際的夢想,不現實的幻想。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可以用于批評那些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或幻想,不腳踏實地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南朝宋時期,有一位叫李冰的人,他白天睡覺的時候經常做夢,夢到自己變成了一只白色的雞。有一天,他夢見自己飛上了天空,成為了神仙。醒來后,他對別人說起自己的夢境,但卻被人嘲笑為“白雞之夢”。從此,“白雞之夢”就成為了形容不切實際的夢想和幻想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定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追求著白雞之夢,卻忽視了現實的困難。
2. 小明一直以為自己能夠成為世界冠軍,但這只是他的白雞之夢。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與白天做夢、不切實際的幻想聯系起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夢”相關的成語,如“癡人說夢”、“夢寐以求”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學習,我只想白天做夢,變成一只白雞。
2. 初中生:他整天想著白雞之夢,卻沒有付出實際行動。
3. 高中生:追求理想是好的,但要避免陷入白雞之夢的幻想中。
4. 大學生:我們應該把白雞之夢轉化為現實,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夢想。